相信了解苏州,或者听说过苏州的人都知道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《枫桥夜泊》,诗曰:
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,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正是这首诗,让苏州和张继联系到了一起,而大多数人也就知道了这里的“姑苏”,指的就是苏州,但是却很少人知道,苏州为什么被叫做“姑苏”,这个似乎更有诗意的名称!
甚至有人会以为,“姑苏”,这个名称就是张继所创的,因此后来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幅画作的《姑苏繁华图》也就用了“姑苏”这个更加典雅的名称。
其实不然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“姑苏”两字的记载。
《国语·吴语》“入其郛,焚其姑苏,徙其大舟”。
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“阖闾出入游卧,秋冬治于城中,春夏治于城外,治姑苏之台。”
《墨子·非攻中》“至夫差之身……自恃其力,伐其功,誉其智,怠于教;遂筑姑苏之台……”
在司马迁所著:《史记·河渠书》中也有记载:“上姑苏,望五湖”。
由此可见,早在春秋时期,就有“姑苏”这一个名称了,而它的出现,就必然更早了。
那么“姑苏”一次,最早又是怎么来的呢?
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:
相传,大禹治水时候,苏州地区有一场大水久久不退,禹查看灾情后,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,这时一同治水的有位高级干部名叫胥,当时也是舜王身边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,挺身而出,治理好了苏州的洪水。传说胥不仅有才学,而且还精通天文地理,深受舜王的敬重,因治水有功,就把长江下游一大块富饶的吴地,册封给胥。
从此,吴地这块地方便有了“姑胥”之称。后来年代久了,而在吴语中,“胥”“苏”两字读音相近,于是“姑胥”就逐渐演变成“姑苏”了。
但遗憾的是,经过多代人的努力,也没有找到任何史料上有相关记载,无法考证,因此只算得上“传说”。
而另外一个说法,“姑苏”的由来与苏州西南角(今木渎一带)的“姑苏山”有关,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云:“苏州,因姑苏山为名,山在州西四十里,其上阖闾起台”。而上文提到的“姑苏台”,就是在这“姑苏山”上,“姑苏”即“句苏”,姑苏台即句吴台,以其为句吴所建,因名句吴台。
“句吴台”建在“姑苏山”上,在苏州方言中,“句吴”,“姑苏”,“句苏”,发音比较相近,后世演变,就统一以“姑苏”为准了!
因此,以“句吴”和“姑苏山”,演化而来的说法就相对比较可信了!